第(2/3)页 花晓虽说没做过生意,但在现代社会长大,见过的可比这个时代的人多多了。 各种经营手段,促销手段,就算没做过,也看过,学习起来慢慢做,肯定不比那陈大福差哪去。 “你要收鸡蛋,一会我先去给你收点,”李氏继续道,“村尾花永寿家正好攒了不少,我早儿听他媳妇正念叨呢,说是这陈货郎咋还没来……” 花晓自然知道是为啥了,被花月拦着不让进村呢。 “好,那一会我跟您一块去,”花晓说道。 过了许久,草绳都搓好了,李氏站起来捶了捶腰,让路巧巧把草绳搬到家里的小库房去,自己带着花晓出了门。 “要收多少?”李氏问道。 花晓想了想,“先收二十个吧。” 民宿里的鸡蛋会重置,每天有二十枚,加上剩下的那些,明天出摊能有个三十枚,花晓打算先试试水,万一没人买,也亏不了太多。 “二十个不好算账,”李氏道,“收个二十一,正好七文,你看可好?” 花晓一想也是,答应了下来,也不差这一个两个的。心里觉得李氏的脑子挺灵活的,一下就想到了。 敲开了花永寿家的门,李氏说明了来意。 梨花村大半人姓花,一小部分姓刘,路家属于是外姓人,要说就是在村里没啥根基。 “我这正愁呢,你就来了,”说话的婶子笑眯眯的,看见李氏身后花晓,“带着新媳妇一块来的啊,进院子坐坐,我去拿鸡蛋。” 花晓跟在后头进了院子,站在一旁等着,这院子可比路家的大多了。 花永寿是梨花村的村长,家里条件比一般农家好许多,不然也供不起儿子花玉堂在镇上念书。 那花玉堂原主没啥印象,没见过两次,是这么些年来,村里出的第一个秀才,可算是光宗耀祖了。揭榜那天,可是在村里摆了流水席的,原主还去吃了席面来着。 没多一会,那婶子便提着个竹篮出来了,里面卧着一颗一颗鸡蛋,“喏,你数数二十一个。” 第(2/3)页